伤寒论原文

康平本伤寒论原文-辨厥阴病

辨厥阴病
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追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六日,亦为九日,与厥阴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二三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准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注厥者,手足厥冷者是)
【准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注此为脏厥),非为蚘厥也(○注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注此为脏寒,蚘上入其隔,故烦)。须更复止,得食而呕,又烦(○注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注又主久利)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蘗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追文】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炙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炙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回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回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又方(当归回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擘一法十二枚)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回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去皮)三两 细辛三两 生姜(切)半斤
茱萸二升 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服。
【追文】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回逆汤主之。

【准原文】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回逆汤主之。
【准原文】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准原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准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沉(○注寸)而迟,手足厥逆,与回逆汤。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注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去心)六铢 桂枝(去皮)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炙)六铢 石膏(碎,绵裹)六铢 白朮六铢 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准原文】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追文】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小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清脓血。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
【准原文】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载阳,下虚故也。
【追文】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准原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回逆汤主之。
【准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蘗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追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回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回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Copyright © 2021-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P & .粤ICP备15039453号-2 wordpress主题Theme By:wordpress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