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前言

桂林古本伤寒论-电子版前言
这是一本民间版的《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民间版”,即民间自发校对的版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
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许多典籍目前在流传上仍有许多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传播祖国传统医学、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我们民间中医网的网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启动了“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的编制工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东汉末年问世以来,流传至今近两千年,已成中华民族不朽之传世经典。然现在通行的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因为种种历史因素,部分条文仍有许多尚待澄清的问题。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由仲景第46 代孙张绍组所藏,并于光绪二十年传与桂林左盛德(其流传及出版年代,可参见本书所附“伤寒杂病论谱系图”)。书中桂林左盛德序云:“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
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
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
也。’”亦有多位著名中医认为此桂林古本优于别版本。蔡德元先生就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佚”等等,且对通行版的种种疑问,“读
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民间中医网亦有多位先生及网友,对此桂林古本大加推崇。有鉴于此,我们选择对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加以校对、排版,制作成电子书籍,以飨读者。目前流行于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主要有白云阁本(1939年出版,1980 重印并补刻3 页勘误表)、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不完全简化的竖排版、1980 年简体横排版)、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以广西1980 版为底本的繁体竖排版)。本电子版以已在网络上传播的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文字版为基础(包括民间中医网提供的、经志一先生校对的一版,以及汉唐中医提供的一版),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 年版和1980 年版为底本,参以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经民间中医网友交叉校对数次,再加精心排版而成。校对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版原貌,除极少数明显的排版印刷错误径改外,诸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本一致,而另加脚注说明他本与之不一致之处。书中个别蓝字是在不影响文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校补的。志愿参与本书校对工作的民间中医网网友有cychow、fwm311、hillman、hsz819001、lizlopez、luckyse7en、oooking、vwxr、esleybb、yinxing3m、yy7200、澄空助理、冬梅、古月、汉服、坏坏小少、念佛、莲华、如原、溪黄草555 等,由如原、古月完成与白云阁本的校对,由汉服统稿并排版。在整理过程中xiaoyaojs 先生提供了广西1960年版本,如原先生提供了白云阁本和许多宝贵意见,并独力完成了繁体版的校对工作,亦在此表示感谢。书后附录中有校对后、统稿前的实录图片一张,留作校对纪念。

原书中“防己”与“防已”混用,今统一为“防己”;“抵当”与“抵挡”混用,今统一为“抵当”;“括蒌”与“栝蒌”混用,今统一为“栝蒌”;“葶苈”与“葶历”混用,今统一为“葶苈”;“匙”与“匕”
混用,今统一为“匙”;“谵”与“讝”混用,今统一为“谵”。因从竖排改为横排,方后的“右×味”本应改为“上×味”,现尊重原稿,仍不改。多处石膏用法本应为“碎,棉裹”,现尊重原文,保持原文的形式。极少数文字没有对应的简化字,仍使用繁体字。书后附有根据最新考古研究结果获得的“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供读者参考。
原广西80 版的“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则不再提供。关于本书的标点: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设计文言文的时候没有设计标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学者造成了不便,但更有读者认为没有标点、或者只有简单标点的书籍,更能够引人入胜,太详细的标点反而会给读诵造成干扰。本书的原始手抄本也是没有标点的,而我们使用的各底本和参照本,编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或多或少都添加了标点。我们在校对过程中也综合各个版本的断句和我们自己的理解,对标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及调整。我们希望我们添加的标点能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而不至于限制了读者的思路。因此,尽管我们在标点上投注了颇多心血,我们仍然鼓励读者在需要的时候忽略文中所有的标点,自行断句,并且欢迎读者将自己断句的心得在民间中医网的论坛上与大家分享。我们也欢迎读者到民间中医论坛交流学习《伤寒杂病论》、以及学习一切中医知识过程中的心得、经验与体会。

本书条文的编号问题,也经过多方讨论。最后决定仿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的方式编号,以行首的“【3.16】”表示“卷三第十六条”,每卷重新编号,以便于学术上的讨论及引用。包括本书在内的“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发布于“民间中医论坛.理法方论版”。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版,但限于能力,自知错误在所不免。因此我们希望所有阅读本系列电子书(及其印刷版或打印版)的读者朋友能够将发现的错误在此论坛上及时告知我们,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更新。从其他途径获得本书的网友,也请及时到民间中医网查询,获得最新的图书版本,以免有错误的版本
流散无穷。我们仍在制作其他一些优秀的中医图书的电子版,也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祝大家学有所成!
民间中医网 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公元二○○六年六月

Copyright © 2021-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P & .粤ICP备15039453号-2 wordpress主题Theme By:wordpress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