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视频-《伤寒杂病论》太阳中风证治-要点笔记
一、原文10条“风家表解不了了者,12 日愈。”
1.“风家”,--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
2.《伤寒论》病愈用过“差”,也用“了”。“不了了”就是没有完全好,身上还觉得不爽快。
二、原文4 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 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伤寒一日”是指外感病的第一天,“脉静”——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指中风见到了浮缓脉,伤寒见到了浮紧脉。
2.“颇欲吐”,这个“颇”字有两个意思:“很,甚”另外相反是“少,稍微”。这里做很想吐的意思,是邪气往少阳传的表现。
3. ?伤寒论三阳的鉴别:“不呕”除外了少阳病;“不渴”除外了阳明病;“无表证”排除太阳中风和伤寒。
4. ?“若燥烦”结合第5 条来看,它指的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5. ?“脉数急“是和前面的“脉静”相对。指的脉象变快了,又数又急,这提示着脉象发生变化。
三、“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 ?辨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
四、原文第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阳就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阴是沉取,脉弱。
2.“阳浮者热自发”,是因为卫阳浮盛于外,才导致了发热。“阴弱者,汗自出”——因为汗出而导致了阴弱。
3.汗出的病机?
——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失司,加上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汗为营阴所化,汗出伤营。
4.“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就是微恶风寒的样子。
5.“翕翕发热”是热势表浅的样子
6.太阳中风的基本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7.“鼻鸣,干呕”,太阳中风证的兼证。
鼻鸣——指的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大喷嚏,鼻流清涕。
8.桂枝汤方的配伍特点:?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营而不留邪,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 ? ? ? 辛甘化阳——辛味的桂枝、生姜,配合甜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助卫阳。桂枝、生姜,辛温解表药,祛风散寒。
- ? ? ?酸甘化阴——芍药是酸味的,甘草、大枣是甜味,酸甘化阴,养营阴,针对自汗出,养营阴,敛汗液。
- 桂枝汤通过适当的加减,调和中洲,调和脾胃,达到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的作用。
9.桂枝汤服法
1.畉咀,即咀嚼,代指把药捣碎。
2.“擘”读(bai)掰,更好提取枣中的有效成分。
3.“以水7 升”,汉代的一升等于现在的200ml,共放1400ml水?,煮到600ml分三次服用。
4.?“服已须萸,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谷气来补充汗源,借热能(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
5.“温覆令一时许”就是盖上被子保温,且要2个小时(一时辰=两小时)
6. ?发汗的要求:要使手脚都要见到汗;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
7.?喝药、喝粥、盖被子三步走,如果不出汗,继续循环这三步,最多半天可以服药三次。
8.如果病情严重的,要一直给药,治疗一个周期24小时。
9. 服桂枝汤禁忌:
- “禁生冷、(生冷食物容易伤胃阳的),
- “粘滑肉食”“粘滑”——不好消化的食物。
- “五辛”就是凡是有刺激味的蔬菜。葱蒜香菜等等。
- “酒酪”,酒是对胃子有刺激的,鮥是奶制品。
- 臭就是气味。臭恶,就是气味不良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