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杂病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视频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笔记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分三大类,一类是太阳病本证,一类是太阳变证,一类是类证。
本证:
本证是发生在太阳经脉,发生在太阳所主的体表,发生在太阳膀胱腑的本经、本腑的病变。分两大类,
太阳经病:
一类是有汗的,它叫做太阳中风证,---桂枝汤
一类是无汗。叫做太阳伤寒证----麻黄汤
小汗方:
-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合方,表有小寒不解,营卫之气已经有所不足。
- 桂枝二越婢一汤---表有小寒不解,内有阳郁化热,证候又不如大青龙汤证那样严重。
太阳腑病:气分证�0�2血分证
1.太阳经表有邪,邪气不解,就可以循经入里,邪气进入膀胱之后,可以出现气分证,也可以出现血分证。气分证----气化不利,形成了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废水的排出功能发生了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够化生,津液不能够输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这样的津液缺乏的证候。
--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
2.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可出现狂或者发狂等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的表现状--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者抵当丸。
变证:
变证是太阳病误治或者失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异常变化,而新变化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不能用六经的名称来命名的。
太阳变证的类型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变化多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类证,它属于杂病,是在这种病的病程中,有些症状类似于太阳病,所以也列在太阳病篇,便于和太阳的本证相鉴别。
关于伤寒论中的条目数字
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原书上并没有序列号,后人为了学习方便,把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的条文按照原来的那个序列,编了1、2、3、……,一直编到398 条。
关于太阳病提纲
提纲,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作为一个提纲,说明这经病它的主要证候、主要内容是什么。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提纲。
关于脉浮
1.“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少力,如水漂木”,这就是脉浮。----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
2.应当和这个人的基础脉象相对照。肥人脉多沉、瘦人多浮。
3.浮脉主表,那么必须是“举之有余”,“有余”就是有力,他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而不是轻取既得,”无力“按中空则为芤脉。案例: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案
4.脉浮主表在临床上不只是感冒才叫表。皮肤病、皮肤的过敏、身上瘙痒,甚至一些牛皮癣等病都可以从表论治,只要脉浮。
5.脉浮不一定是太阳表证,需结合症状表现。
关于“头项强痛”
1.“头痛”主要是后头部疼痛。“项强”主要是后项部拘紧不柔和。后头和后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是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的一种表现。
关于“而恶寒”
“而”是表层进的,它是一个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而且一定会见到恶寒。
太阳病的判断条件
“浮”提示邪在表,“头项强痛”提示邪在太阳经,“恶寒”提示了外来风寒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只有这三个症状结合起来,我们才可以判断这就是太阳表证。
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
2.“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个病理性的亢奋,叫做卫强。值得注意的这个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3.关于“汗出”——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
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面为汗。
4.关于“恶风”——“恶风”。其实恶风和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我们一般就认为这就是恶风。有空气的流动,他就感到冷,没有空气的流动,他就不感到冷的我们就把它叫做恶风。
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
5.关于“脉缓“——缓,不是指的脉搏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的脉博的形态松弛柔软,指的柔软。
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是阴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阴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
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下去就是松弛的,就是柔软的。